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

韓國之行(2)-思考吃肉這件事

轉眼間,韓國行結束已經過了兩個多月。

這段期間裡,偶爾還是會跟朋友聊到一些見聞,很多朋友不免要問的:「你們有去吃韓國烤肉嗎?」,通常會這樣問,多半是想聽我們說些多好吃之類的,讓人流口水的形容詞,說實在的,這也是我們去韓國之前的幻想之一,但當我們走進東大門燒肉店,決定要好好品嘗一下傳說中的韓國烤肉那一刻,翻開菜單就傻眼了。


不知道是不是我們功課沒做齊全,但烤肉店的價格真是貴到我們兩個鄉巴佬,下巴都要掉了。不但沒有像台灣,街上動不動就在399、499烤肉、燒肉吃到飽這種事,光單點一份肉片,折合台幣就要兩三百塊,而且只有少少幾塊,塞牙縫都不夠,於是我們兩人只好點了兩份最便宜的肉,再隨便點了兩份可以吃飽的泡菜鍋加白飯,這樣一頓下來,竟然要將近台幣八百塊...

東大門的烤肉店,因為太餓了所以沒有先拍照,想到的時候已經快吃完啦!

忍痛付了帳單,走出店外,看著街上一整排的烤肉店,店裡到處冒著煙,一群潮男潮女大啖燒肉,實在是吃不過癮,但看在將近兩周的旅程才剛開始,實在不宜亂花錢的份上,我們只能悻悻然的回到旅館。心想,去尚州參加農民之路會議的那幾天,或許有機會能夠吃到傳說中的韓牛(烤肉!!!)也不一定吧...

--

第二次吃烤肉,是在前往尚州前一天,在首爾的市政廳附近,跟量議的一位韓國朋友碰面,她帶我們到一間位在某個辦公大樓地下,看起來很高級的餐廳,當然仍是價格不斐,我們只點了一份肉,配著其他小菜、白飯吃吃,一個人也是要價五、六百元台幣左右。

趁著這個機會,我們向她請教了關於韓牛跟美牛的一些問題,她告訴我們,韓牛的價格,大約是美牛的五倍。雖然韓牛品質相對的好上非常多,不過也因為價差和美牛實在太大,再加上民眾也不一定都有能力常常吃韓牛,美牛進口對於農民來說會造成極大威脅,所以李明博政府要開放進口美牛的政策,才會引起民眾如此大的反彈與示威抗爭。

--

話說回來,在韓國的這兩周,不只是吃肉貴,一般在外面吃一餐的物價,也不便宜,且幾乎不太出現肉類(但有趣的是,韓國的國民酒─燒酒,就是綠色小玻璃瓶裝的那種,竟然比水跟其他飲料還便宜)。舉例來說,不管在首爾、釜山這些大城市,一般的小餐館吃一個冷麵或者豆腐鍋加白飯、炸醬麵,大約就要4000到5000韓元,折合台幣將近兩百元,店家會另外附上一些小菜,內容不外是泡菜、豆芽、根莖類,或者用紅色辣醬拌一拌的蔬菜。如果偶爾出現肉類,也是散布在湯裡,稀疏的幾片薄薄小肉片。

而在尚州吃的,由農民團體成員準備的料理,更不用說,仍然是大量的辣醬拌菜、泡菜、豆芽、根莖類、海苔、豆腐等,以及整根的爆辣青辣椒。

另外,也會出現一些小魚乾、醃漬過的不知名魚類這樣的菜色。例如我們跟農民之路的夥伴們去的這間餐館,韓國朋友Haesook說,這是韓國傳統的吃法,每個人會分到一個裝了白飯還有一些生菜葉、麻油的金屬大碗,然後所有小菜的碟子就這樣裝在一個大盤子送上來,大家再各自把你想吃的菜,用湯匙挖到碗裡面,自己作成拌飯。絕大多數的小菜都是蔬菜,只有一兩道魚乾、醃魚。

某種傳統的韓國拌飯吃法(不知道該不該稱他為合菜...),旁邊的碗是用來裝濁酒的。
幾天下來,同樣也去參加農民之路會議的各國朋友,紛紛發出"No more kimchi"(不要再給我泡菜啦~)的哀號。而在台灣已經習慣主菜一定要有個肉類的我們,也不禁頻頻懷念吃肉的滋味(在此跟素食主義者說聲抱歉...)。看著舉行會議的小木屋附近,就有許多牛棚,但完全跟我們無緣...

這趟下來,真的完全打破我們對韓國飲食的既有想像。在台灣常見的吃到飽韓式烤肉,或者石鍋拌飯、泡菜鍋裡面加一大堆肉片,看來也許是為了迎合台灣人飲食習慣才出現的吧?

--

去過的國家不多,無從比較起,這麼愛吃肉的文化,在東亞這些國家中,台灣是否是個特殊現象。

回到台灣之後,重新思考在韓國的經歷,以及過去曾經讀過劉志偉老師的幾篇著作,探討台灣人的飲食習慣,以及養豬產業的飼料使用,如何受到美援經濟的影響,而產生改變。1970年代大量的美援黃豆、玉米進口到臺灣,使得農家過去用餿水、甘藷養豬的習慣受到改變,台灣的畜牧業也在政府崇尚美式高蛋白飲食、計畫性的主導下,逐漸從農家副業轉變為一種專業,讓台灣走向糧食依賴的途徑...,簡單來說,正是這樣的過程,讓台灣人吃的米越來越少,麵食、肉類漸漸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餐桌。如今,不只是黃豆玉米這些飼料,肉類也大量進口到台灣,尤其本土產的牛肉,已經寥寥無幾。

對於韓國實際的情況,我也不甚了解,但可以想見的,韓國政府在過去多少還是採取了關稅保護以及進口限制等措施,試圖保護國內的農業(或者其他製造業),不像台灣早早就放棄了抵抗,雙手投入WTO的懷抱。但面對來勢洶洶的美帝,儘管國內工運、農運團體紛紛激烈抵抗,韓國政府最終也還是把持不住。

在韓國的期間,我們不斷聽到韓國農民團體的朋友,說著他們過去不斷反抗WTO、韓美FTA的歷程。雖然南韓和美國早在2007年就達成協定,但一直未獲國會批准。

就在我們離開韓國後不久,南韓國會開始進FTA條文審議,而在這過程中韓農以及其他社運團體,也不斷發起大型抗議行動,一度讓國會感受到場外抗議的壓力,而遲遲不做出結論。但就在今晚回家的路上,用手機看了新聞,在執政黨強力表決之下,南韓國會今天還是通過了韓美FTA。

新聞的最後一段這樣寫著:


根據協定,兩國將免除雙方約95%的關稅,據此,在未來5年內,美國將可以保障7萬個工作機會,對南韓的出口也將倍增。

好像有點熟悉,又有點陌生,當我們談到自由貿易,總是不忘附加上類似這樣的一段話吧。

今年8月25日,韓國女農協會所舉行的全國大會,主軸當然還是抗議韓美FTA(翻拍自KWPA簡報)
先是連戰在參與APEC時,不斷呼籲要爭取台灣加入TPP(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區內農業、製造業、服務業等商品關稅十年內降為零,目前日本農民團體也在強力反對加入),難道這個是政府用來愛農業的方式? 接著,近日農損嚴重,馬英九語重心長的要大家多吃一口飯,就可以讓5600公頃休耕土地復耕,但又對美國商人們喊話,要加速推動台美FTA,同時任由國民黨將行政院版本的土徵條例逕付二讀。

一下子在鏡頭前面勘災假裝愛農民,一下子又說要以自由貿易協定救農業,政客們真的該走出經濟模型建構的虛擬空間,好好到人間生活一陣子看看吧。

--

在農民之路的會議中,來自各國的夥伴談農業,也談食物,「糧食主權」(Food sovereignty)更是不斷貫穿在會議之中概念。

吃肉這件事,其實也是糧食主權的一環。養豬、養雞等畜牧業雖然是在地生產,但飼料卻大量依賴進口,再加上政府長期以來不斷壓低糧價、農產品價格,吃飯吃肉都很便宜,更加讓一般人不會意識到隱藏在自由貿易背後的問題,而我們又究竟可以繼續享有便宜的食物多久?

韓美FTA將為韓國帶來大量便宜的進口農產品,但美國透過這樣的方式,催毀其他國家的農業與製造業後,然後呢?當韓國與其他自由貿易協定內的國家,本土的產業都受此衝擊而消失後,美國要負起養活全世界的責任嗎?又或者哪些第三世界的國家,農民必須被跨國企業強迫生產糧食來出口呢?

人民失去了吃自己土地上生產出來食物的權力,也等於失去了國家的主權。關於吃肉這件事,也許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,簡單記下一些想法,這是篇不及格的食記。


米香,以及尚州的特產柿餅。和台灣不太一樣,它是用硬柿做成的。
分享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