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

變調的雞場人生

環南家禽批發市場內的電宰線。
隨著中國H7N9疫情逐漸升溫,農委會再度丟出將實施傳統市場禁宰活禽政策。

我回想起2010年8月,上千名不滿政府禁止私宰的雞農、市場攤販,聚集在凱道抗議。那是一個非常混亂的場合。在大雨中,刺耳的喇叭聲四起,小小的舞台上主持人的講話聲完全被淹沒,甚至還有人被警察當場抓走...

一群人之所以憤怒走上街頭,背後總有他們的理由。眼看當年的爭議,又隨著禽流感疫情捲土重來,不知道這樣的畫面是否又將重演?

從表面上看起來,受政策影響的,似乎只是在市場現殺活雞的攤販,但往回溯源,將整個供銷體系拉開來看,賣雞給零售攤販的盤商,還有雞農,也勢必受到衝擊。

究竟這些人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,又為何而憤怒?必須先從台灣養雞產業的現況說起。




白肉雞、土雞 大不同

台灣的肉雞產業分成兩個不同的市場:白肉雞,以及俗稱「土雞」的各種非白肉雞種,包括紅羽土雞、黑羽土雞、烏骨雞、珍珠雞、鬥雞等。

白肉雞的肉質軟、適合油炸,因此主要的客層是餐飲業者、速食業者。其餘非白肉雞的雞種,各有不同的風味,適合的烹調方式也不一樣,主要通路多是在傳統市場,以零售的方式販賣。

由於消費族群不同,也形成雞農不同的飼養方式。白肉雞農追求的是大量、低價,土雞農則是追求肉質。

白肉雞的飼養週期短,僅35天就可出售,每隻雞的毛利僅個位數,但土雞至少需要飼養三個月才可賣出,有些放山雞更標榜飼養六個月。根據中興大學動科系教授李淵百的解釋,動物必須飼養到性成熟之後,皮下脂肪增加,吃起來才好吃。這也是為什麼飼養三到六個月的雞,肉質會比只養35天的「童子雞」來的好吃。

紅羽土雞的養雞場,工人正在把準備賣出的雞抓走。
除了飼養方式不同,賣雞的方式也有所差異。白肉雞通常採「統進統出」方式,一天就把養雞場裡幾萬隻雞賣出,全部送到電宰場大量處理後,迅速冷藏或冷凍。土雞則因為供應傳統市場、攤販等零售業者,必須配合市場消耗速度,出貨量有限,因此雞農養成的一批雞,必須分批賣給盤商。

根據農委會統計,目前台灣的白肉雞電宰率已超過九成,土雞的電宰率為22%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距?回溯1980年代末期,政府為了因應台灣參與GATT貿易談判,以及後來的WTO入會談判,開始推動台灣養雞產業的垂直整合,從育種、飼養、電宰、販售的一條龍體系,試圖增加業者的競爭力。

雖然當時農政單位希望白肉雞與土雞都能垂直整合,但三十年下來,只在白肉雞的部分有比較顯著的效果。

原因在於,白肉雞原本就是為了大量飼養、快速產肉而培育出的雞種,電宰廠的規格,也是配合白肉雞的體型,兩者相輔相成。但台灣業者所飼養的土雞,是幾十年來不斷將原生種和國外雞種配種的結果,品系十分複雜,體型變化也大。早期台灣剛推動土雞電宰時,因為公土雞體型過大,撞壞電宰線的情形也時有所聞。品種、體型的差異,使得土雞電宰速度慢,而且屠體容易損傷、賣相差,使得零售商和盤商對於電宰土雞接受度不高。

此外,土雞的通路零散、消費者也以散客為主,相較於大量供應餐飲業者的白肉雞,更加不易形成一條龍式的垂直整合。這使得土雞的電宰率遠低於白肉雞,而土雞農為個體戶的比率,也遠高於白肉雞農。

政策草率 加速弱肉強食

相較於一條龍式的垂直整合,在土雞的飼養體系中,雞農、盤商、市場零售商這三個角色之間,便形成緊密相依的上下游關係。也使得傳統市場禁宰活禽政策,可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,首當其衝的,就是介於雞農與零售攤商之間的盤商。

本來零售攤商可以直接跟盤商買活雞來宰殺、販售,但未來他們得直接跟電宰廠買屠體來賣;原本雞農直接把活雞賣給盤商,但之後他們必須將雞賣給電宰廠。這使得原本從事活雞買賣的盤商可能消失,除非有規模夠大的盤商,有足夠資本能夠設立電宰廠,才能繼續在市場上擁有一席之地。


盤商如果消失了,個體戶雞農將面臨雞賣不出去的困境。他們只有幾種選擇,一個就是收起來不養,或者跟大企業契作,或者轉型成別種模式,想辦法自產自銷。

我所訪問過的幾位個體戶雞農,都曾經向我提到,設立一間有規模的電宰廠,至少需要上千萬。因此他們之所以反對推動電宰,並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,其實是擔心財團才玩得起的電宰廠,會完全的控制產銷體系的上下游,屆時他們只能當大企業的「養雞工人」,而不再是獨立經營養雞場的「主人」。

相信農委會不是沒有聽見這樣的疑慮,從2006年以來,也不斷宣示要在各縣市輔導成立中小型電宰廠,但直到目前,卻仍然不見完善的配套措施。即使是農委會公布的方案,11到38坪大、每小時屠宰60隻以下的小型電宰場設備,也要兩到三百萬的資本(大成、卜蜂的電宰場,每小時可屠宰8000隻雞)。此外,成立電宰廠也涉及地目變更、汙水處理等問題,每個項目的主管單位都不同,對有心想投入的雞農或攤商來說,儘管搞定資金問題,申請程序也是困難重重。

防疫、食品安全雖然都是非常重要的事,不能輕忽,但幾年下來,政府做了什麼改進?又有什麼樣的成效?或者只是藉著防疫的機會,要將土雞產業往垂直整合的目標再推一把?眼看傳統市場禁宰活禽的政策,可能再兩個月內實施,兩個月的時間,農委會是否能夠將過去五、六年都做不好的工作一次到位?在這不公平的遊戲規則中,大者恆大,個體戶雞農、盤商和市場攤販,最後似乎只能自生自滅,變調的雞場人生,消費者的餐盤,也只剩下越來越單一的味覺、越來越集中的選擇。


傳統市場禁宰活禽 政策推動大事記

l   2006年,H5N1禽流感疫情爆發,同年3月國安會議決議,由行政院研擬傳統市場宰殺活禽政策。
l   2006830日,行政院宣布「傳統市集全面禁止宰殺活禽及販售活禽」政策,預計於200841日開始執行。
l   20084月,農委會卻以配套措施仍不足為由,將政策執行日期延後二年。
l   2010326日,農委會公告,「零售市場、攤販臨時集中區」之攤販,只要經縣市政府列管登記,即可屠宰活禽。
l   20134月,中國爆發H7N9禽流感疫情,農委會決議於617日起實施傳統市場禁宰活禽政策,若提早在候鳥、家禽身上監測出H7N9禽流感病毒,或台灣出現H7N9禽流感病例,將提前實施禁令

相關舊文:
風頭水尾,雞場人生



當殺一隻雞、吃一隻雞,不再是件單純的事...
分享

5 則留言:

  1. 陳寧大大打擾,想提醒您,您在"關懷鄉土"了解民間心聲的同時,難道沒有意識到這個"殺雞行業"真正悲慘的是"雞"而非"人類"嗎? 傳統市場禁宰活禽不是一天兩天殺攤商個措手不及的政策,而是動物保護團體已經努力10年以上卻一拖再拖的現實,不論是"現宰"或"電宰",這不是一個政治問題,甚至"衛生"問題也是其次,真正的核心,該是"人類這種動物"對"別種動物"如豬牛羊雞鴨鵝這些手無寸鐵的無辜生命喪盡天良的殘害(以及對糧食,水資源等的浪費,和非必要的環境汙染); 而"肉食市場","飲食習慣"完全是可以改變的,把這些黑暗牢籠中,跟人類一般同樣會流血會疼痛的生命割喉吃下肚,順便吃下動物用藥及飼料作物的農藥會比較優嗎? 大大您若真的關懷鄉土,是否應該從"茹素尊重生命"的觀點來思考這個議題? 謝謝,如有冒犯請海涵~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您好,謝謝您的意見。本文只是想探討市場禁宰活禽政策不足的地方,還有雞農質疑大型電宰廠被財團把持、中小型電宰設備缺乏且申請設置不易的現況。就我所接觸過的雞農也了解、接受電宰是趨勢,這應該跟動保團體的訴求並不牴觸。

      刪除
    2. 你跟兩粒有沒興趣來美濃一趟談談這個議題(演講)?我想地方的禽畜業和小販都應該對這個問題有些認知。

      仲良

      刪除
    3. 仲良,再找時間去跟你們聊聊,演講好嚴肅喔哈哈。

      刪除
  2. 明明看起來就是財團跟政府勾結 打擊弱勢養雞場 如要防禽流感 禁私殺 那你何不禁養算了 有科學根據 電宰就不會得禽流感嗎? 政府阿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