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

讓孩子吃進「在地」─彰化縣溪州鄉 營養午餐改革行動

每天清晨五點半,天才微亮,謝俊義已經準備出門工作。他開著白色的小貨車,穿梭在溪州的田野間,將在地農家生產的食材,配送到各個托兒所。

今(2011)年2月,彰化縣溪州鄉公所開始推動「公立托兒所食材在地化」的改革工作後,謝俊義每天除了負責把食材分別送到10間托兒所,也必須在下午時,到溪州各村落的農家,去跟農民一一收取隔天菜單上的各種食材,然後送到冷藏倉庫理貨。


邊整理著食材,謝俊義告訴我們,「連我們自己平常都不一定知道,村子裡的農夫們平常有種些什麼」,而這正是推動「地產地銷」的一大挑戰。要讓孩子們能夠吃到在地生產的食物,首要課題便是建立生產者名單與資料庫,不僅要配合時令、調節菜單,也得主動拜訪農家,了解其不同季節的產品,以及生產過程是否符合安全標準、沒有濫用農藥的疑慮。

在現行招標制度下,團膳廠商為了營利,大量採購價格低廉的食物,經過長途運送之後,新鮮度更是大打折扣。安全栽培的番茄、小黃瓜、南瓜、山藥、芭樂,到曾經獲得冠軍殊榮的優質稻米,以及手工製造無防腐劑的麵線、有機紅心蛋、本土小麥製成的麵包,這些優良在地農產,反而進不到在地學童的餐桌。

吃得好 是種權利

一手推動托兒所食材改革的溪州鄉公所主秘吳音寧觀察,過去學童的營養午餐,充斥各種加工產品,「加工品一旦出問題,責任是食品工廠要承擔,而不是公部門的承辦人」。加上營養午餐預算甚少,招標規定又採「最低價標」,所以團膳公司供應的食物往往品質低劣,最近更接連爆出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等問題。

為了尋求突破,吳音寧首先將「最低價標」改成「條件標」,由多年來推動「校園有機日」、經驗豐富的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接下午餐食材承購案。一餐35元的價格,扣除食材、人事成本,幾乎沒有利潤,加上改革過程中,遭受不少外界壓力與挫折,吳音寧笑說,「簡直是在做良心事業」。

吳音寧也提到,她有一位同學,種植高麗菜供應團膳公司,有次竟發現,他的菜早上才噴過藥,下午就採收,為了減低農藥殘留量,還先把菜送去冷凍庫冰了一段時間才出貨;而檢驗的過程更是草率,第一次驗不過,他就直接把葉子擦一擦,再拿去重驗,這個荒謬的過程,觸發了吳音寧推動改善托兒所午餐的念頭。

營養午餐問題多,或許比較有能力的家長可以另外幫孩子帶便當、訂便當,不過吳音寧認為,「吃」這件事不應該階級化,營養午餐不只是食物,也是公共政策的一環,政府應該要讓所有人不分貧富,都吃得一樣好。

溪州鄉圳寮村托兒所的盧老師也說,以往孩子的午餐都是廠商在數十公里外的中央廚房,大約上午9點就已煮好,再送到各托兒所,中午的飯菜早已經涼掉,孩子吃不到熱騰騰的營養午餐。夏天的時候,有時飯菜提早送到教室,天氣燠熱,老師們還要先把餐盒的蓋子打開,以防飯菜悶著會發酸。

盧老師說,現在每天的午餐都由廚媽在學校裡烹調,新鮮度大增,加上整個過程有十所托兒所的老師跟廚媽們一起監督、參與,如果食材有問題也能夠即時跟廠商反應,不像過去餐點一旦出了問題,也不知道從何追起。

友善小農 新出路

中年轉業,返鄉種植小黃瓜的陳倉鄢,雖然才當了兩年農夫,但他堅持採用安全無毒栽培法,用自行調配的各式益菌,取代農藥與化肥,來維持植株的健康。但他和妻子花費一般慣行農法兩到三倍時間,辛苦種出來的小黃瓜,仍然只能跟產銷班其他的班員一樣,集貨之後送到台北果菜運銷公司拍賣。

在拍賣市場中,商人只會依照農產品的外觀來訂價,從來不問農民是否投注比較多的心血,使得陳倉鄢的小黃瓜即使品質優異,又無藥物殘留的疑慮,市場價格低落時,他也跟著血本無歸。

目前,陳倉鄢正努力拓展通路,透過親朋好友的介紹、到市集擺攤,把安全栽培的理念推廣給更多能夠認同的消費者。而他也加入供應溪州公立托兒所食材的行列,雖然量不多,但這個地產地銷的模式,若能繼續擴大,對像陳倉鄢這樣的小農來說,將會是一大幫助與鼓勵。

陳倉鄢最小的孩子,現在剛好正就讀溪州鄉東州村的托兒所,當我們問起他這件事,只見他露出滿意的笑容說,「對呀,我的孩子在學校午餐,也吃得到我種的小黃瓜」。


知道孩子在自己看不到的時候,也吃得安心,是同時做為一個父親與農人,最大的滿足。而吳音寧與溪州的青年、小農們,也持續努力著,希望能在未來更加提高食材在地化的比例,要將這份幸福感,擴及到更多人身上。

(原刊載於 鄉間小路2011年12月號)
分享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